"中國人盜取圓明園文物?" 觀眾氣炸了
“中國人盜取圓明園文物?” 電影要開拍,觀眾直接氣炸了
“圓明園大劫”是一場國難;
英法聯軍像野獸般沖入圓明園,搶走文物和器皿,撕下畫幅和卷軸;
十二生肖的銅首被兇殘從底座扯下,當作戰利品擄走。
一把大火燒毀了拿不走的東西,秀美之園只剩斷垣殘壁,
無數國寶,從此流落異國他鄉。
新中國以來,我國對圓明園遺址進行了保護,有人畢生為修繕圓明園做出貢獻,讓一代代能夠慕名而來,在這處公園中,聆聽屈辱的嗚咽,知史而前行。
但是,這段歷史在西方看來“并沒什么”,甚至提起來,還陰陽怪氣……
今年2月份,美國CNN發了一篇文章,《北京圓明園遺址的爭論不止是歷史》,認為中國對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具有尖銳政治排外姿態”。
文章表示,1860年英國軍官下令劫掠圓明園,是因為多名英國駐北京使節被殺,他們想報仇,“理由是正當的;。
百年過去,中國依然沉迷于圓明園,那句“勿忘國恥、警鐘長鳴”是極度排外的表現;
“對圓明園的修繕,有趣地反映了中國人的心理。”
唉……想象一下,強盜進入你家,燒殺搶掠,然后告訴你:“你要有大國胸懷啊,不能老記仇。”
并評價,你的受害者心理很“有趣”。
如果說,CNN的報道并沒有脫離歐美一貫對中國抹黑的框架,那你有沒有想過,他們還能做得更絕,搖身一變,成了“被偷者”,中國反而成了“盜賊”?
這一幕正在發生。
近日,華納兄弟公司敲定了一部新電影,準備籌拍,名為《中國藝術品大劫案》(The Great Chinese Art Heist),該電影稱,中國人自己偷走了中國的文物,做賊的是中國人。
是不是有點亂?
更亂的在后頭。
這部電影其實改編自一篇報道,作者是美國人亞歷克斯·帕默。
2018年,他在“美國頂級男性時尚生活雜志”《GQ》上寫了一篇文章,分析了歐洲博物館中發生的中國文物被盜事件。
他也沒廢話,直接引出了陰謀論。
“太奇怪了,中國的偉大文物是如何從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持續被不斷偷走的?”
“是陰謀嗎?為多年前掠奪的寶藏復仇?”
“中國政府是最大膽的藝術犯罪浪潮的幕后黑手嗎?”
2010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王宮的中國館被盜,2012年倫敦菲茨威廉博物館和達勒姆的東方博物館被盜,2015年法國楓丹白露宮被盜,2018年挪威卑爾根KODE博物館被盜;
至今未破案。
這些盜竊的速度快,規模大,應該是有針對性的團伙作案。
作者聯想,這些文物既然是戰爭贓物,一直是敏感話題,失竊也必定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他說,近年來,不少中國富商都熱衷于買拍賣的文物,博物館里的文物不允許拍賣,所以這些中國商人可能想方設法偷走了文物,說不定背后還有中國政府的參與。
斯德哥爾摩的搶劫案過后,當地警察分析,“這是在境外的指示下進行的”,當務之急是搞清楚,“究竟誰在訂購?”
作者接著就給了個名單:中國的富豪、企業。
他表示,20世紀初,中國人不太關注流落海外的文物,這幾年富有起來以后,開始關心了,并以此作為自豪的點;
一批新生的富豪以“眼花繚亂的速度”瘋狂購買文物,炫耀自己的愛國主義,一些企業則發起了有組織的“尋寶”活動,將隊伍派到海外。
他問:“中國人是來評估收藏品、進行研究還是當場回收物品?”
“更重要的是,訪問者究竟是為誰收集信息?”
他還腦補出中國人“出國狩獵”的過程;
一支八人的小分隊到了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隊長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隊員因熱衷于尋找中國丟失的寶藏而“聲名狼藉”,對幾件藏品顯示出“特殊的興趣”,“流連忘返”,最后遭到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的親自審問。
“中國在戰術上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中國不再滿足于被動地坐視藝術回歸。”
“不出意外,在整個歐洲,盜竊開始了。”
他最后還無奈地說:“盜回被盜取的文物,中國人意識不到有什么錯。就像是另一個星球。”
“頂級男性”的“頂級推理”,刊登在“頂級雜志”上,就能說服人嗎?
首先,這些盜竊案,至今連線索都沒有,直接把一頂大帽子扣在了中國頭上,荒唐至極。
其次,按照文章的意思,盜竊盯準了中國文物,其實當初楓丹白露宮失竊案發生后,法國就迅速通報泰國,因為失竊的珍寶中有六件泰國送給法國的國寶。
還有,作者竟然把追尋流失海外文物的中國人,打造成鬼鬼祟祟的賊形象,諷刺是“炫耀型愛國主義”,忙著甩標簽在各種付出努力的人身上,真是居心叵測。
而華納兄弟,要將這子虛烏有的猜測拍成電影,還特意布置了全華裔的導演、編劇陣容……
編劇是歐陽萬成和杰西卡·高,后者的作品有《女浩克》、《瑞克和莫蒂》;導演是朱浩偉,作品有《驚天魔盜團2》、《摘金奇緣》、《特種部隊2》等熱門電影。
導演朱浩偉
這些華裔,有名有利,沒有意識到現在正在做什么樣的事,沉迷于挖掘顛覆歷史的題材,讓電影票房大賣,但想不到的是,雖然他們已經不是中國國籍,但他們的華裔血統永遠不可能脫離;
電影一旦上映,他們在民族最深的傷口上撒鹽,將永遠被人們記住,遺臭萬年。
網友:
“是誰先說的電影不該扯上政治?帶頭的就是華納吧。”
“華納是不是腦子進水了???”
“有種拍火燒圓明園。”
有人提到,韓國也一直在偷我們的文化,希望大家想想辦法,保護自己的文化。
也有人認為,電影的目的是討論把偷走的東西再偷回來的合法性,網友要理智。
中國歷史研究院發文怒斥,華納兄弟這是真正的賊喊捉賊。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1000余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100余萬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數據顯示,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除了外國的掠奪,文物也通過非法途徑流失國外,比如走私。
2006年,丹麥海關發現了156件從中國流出的非法走私文物,經過中國政府的多次協商,文物最終回到中國,物歸原主。
2009年,法國公然拍賣圓明園的鼠首、兔首,法國皮諾家族買下了這兩件獸首,并無償還給中國。
2019年,流失日本多年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被成功追索,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去年11月,我國持續了25年的跨國文物追索行動終于劃上了句號,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回國。
建國至今,我國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方式,促成了15萬多件中國文物的回歸。
一些機構還辦過回歸文物的展覽。
除政府外,私人的追索也是受法律保護的。
1997年,我國加入了國際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賦予私人進行文化財產回歸的起訴權。
中國國家文物局還發布了“中國被盜文物數據庫”,時刻進行監督。
文末說兩句心里話。
現在中國發展迅速,中國人的錢袋成為西方的談資,什么都能和“炫耀”、“搶購”結合起來。
隨著中國實力的提升,西方會越來越傾向于“考古”,把中國一路發展過來的文化和努力貶得一文不值,字里行間的濃郁催眠話術,總讓人產生“我是誰?我在哪?”的錯覺,大家要明智判斷。
中國在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方面已有諸多成功實踐,但仍然任重道遠。
希望未來,我們能夠拓寬文物追索的渠道,加深對文物保護的敏感度教育,把更多華夏燦爛的文化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