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碩士:親友知道我月薪沉默 我果斷去了對岸
臺大碩士:親友知道我月薪后都沉默了,我果斷去了對岸
“當親友聽到我擁有臺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時,多會發出陣陣贊嘆聲;但得知我畢業后擔任研究助理,月薪只有36K(約合人民幣7800元)后,大家又會變得鴉雀無聲,就連四周空氣也常因尷尬為之凍結……”臺灣28歲的VicKy苦笑著形容自己高學歷、低薪資的窘境。
但當得知對岸醫療產業醫檢師等相關職缺月薪至少有新臺幣6萬元(約合人民幣13000元)起跳后,她已決定不再留在臺灣坐以待斃。
3月12日,臺灣“風傳媒”報道了臺灣年輕人Vicky的上述經歷。文章自問道,為什么臺灣年輕人的低薪困境會如此難解?這些年社會新鮮人平均薪資非但未能反映最豈碼的物價漲幅,還有如“失速列車”般,一退就是16年。難道真的是這一代年輕人普遍都不努力、不爭氣、不優秀?所以“不配”擁有優質的生活!?
對于當下臺灣年輕就業者面臨的低薪窘境,臺大學勞工系教授把原因歸在了”臺當局創新產業政策”上,并將之斥為“完全是大夢一場”。 近年來臺灣人才流失嚴重,其中近六成都選擇 趕 赴 大 陸 就 業 。曾經,在大陸就業是“在臺灣混不下去”的表現,如今則被視為“有本事”。
臺大學教授:臺灣這一代的失落,臺當局“功不可沒”
據“風傳媒”報道,臺灣著名私立綜合性大學文化大學勞工關系學系教授張家春肯定地表示,“臺灣這一代的失落,關鍵出在臺當局近年不斷吹捧的所謂創新產業政策,最后證明完全是大夢一場 。因為它非但未能為島內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終也沒能帶進可觀的外資。而黃梁夢醒后,缺乏工作資歷的年輕就業者自然就首當其沖成了祭品。”
圖自臺媒
拚盡全力也趕不走的低薪惡魔、優秀人才大量外流、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這些隨時可能引爆的不定時炸彈,難道能靠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一句:“我們有信心在6年內將基本工資拉高到3萬元(約合人民幣6480元)水準”的口頭支票就迎刃而解嗎?答案恐怕不用等到6年后,此時此刻就已昭然若揭。
臺灣近5年大專畢業生全時工作薪資統計 圖自臺媒
據報道,張家春強調,其實并非“綠營”起頭,早自馬英九時代開始,臺灣便將主力傾注在扶植高科技、精密電子以及各項新創產業研發方面。相關產業一旦成功,其高投資報酬率確實令人目眩神迷。但關鍵在于,其投資成功率往往相當低。尤其在人工智能(AI)掛帥的產業特色下,其能提供的就業機會更是相當有限 。
臺灣社會新鮮人就業十大專業 圖自臺媒
更甚者,事實證明,服務業、住宿餐飲業、金融保險…等這些講求“軟實力”的行業,才是多數臺灣人真正的強項。但這些年來,相關行業卻始終難以攫取到臺當局的關愛眼神。影響所及,即使島內服務業已做到令全世界游客無不豎起大拇指(好比臺灣是全球唯一連一杯只要新臺幣30元的手搖杯,冰塊甜度也能要求客制化的地區),同一時間,臺灣服務業人員平均薪資之低,也令人瞠目結舌。
報道稱,臺“勞動部”近期的“社會新鮮人就業大調查”便顯示,即使擁有不錯的學歷,批發零售從業人員仍有近1/3(29%)月薪落在2萬~未滿2萬5000元之間(人民幣4300元~5400元);住宿及餐飲從業人員也有逾1/4(26%)月薪未滿2萬5000元;就連金融保險業人員也有近1/5(19%)月薪不到3萬5000元……“試想自己的骨肉若連父母都不疼、不肯定,又怎能怪他老往‘別人家’跑!? ”
臺灣社會新鮮人主要投入的十大行業及薪資水平 圖自臺媒
張家春說,說來說去,島內年輕就業者目前面臨的低薪困窘環境,正是20年來臺當局錯誤產業政策與產業鏈結的終極苦果 。而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若在上位者無法痛定思痛,及早徹頭徹尾重新檢討島內的產業政策及投資策略,繼新生代優秀人才大舉出走后,只怕接下來有能力的中生代也將不惜攜家帶眷遠走他鄉。
臺灣近年大專以上學歷畢業生就業率 圖自臺媒
臺灣 人 才流失嚴重,其中近六成投身 大陸
臺媒文章認為,一旦臺灣的競爭力因為人才的徹底出走,跌至深不可測的谷底,眾多岌岌可危甚至動搖根本的問題,也勢將有如雨后春筍般一一浮現。屆時,現在困擾大家的年輕人低薪,恐怕也只是滄海一粟罷了。
2017年,臺灣《經濟日報》曾報道稱,島內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赴海 外工作的臺灣人共約72.4萬人,遠高于2005年的34萬人。其中超 過七成的人 至少有大學學歷,近六成人前往大陸工作,15.4%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報道指出,有國外機構預估,臺灣(中國)將會在2021年面臨全球最大”人才缺口”,屆時其”人才赤字”(talent deficit)數字將達-1.5%,比日本(-1.4)、韓國(-0.9%)、美國(-0.8)、大陸(0%)都更嚴重。
另據央視網同年報道,近年來,臺灣整體競爭力下降、偏高的青年失業率和幾乎沒有增長的薪資,都是導致臺灣人才外流的重要因素。除了傳統產業人才逐年流失,曾經最令臺灣驕傲的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流失更為嚴重。據統計,臺灣高精人才外流,單是科技、經貿等領域,近幾年就流失了50萬到100萬人。而大陸則以高于臺灣5倍以上的薪資和國際化的工作環境、以及更多的發展機會成為吸引臺灣高精人才的地方。
曾到大陸交換實習的臺大政治系學生李政軒透露,對臺灣大三大四生來說,最關心的就是就業和未來發展。同學中,也許有些曾是“太陽花學運”成員,部分也有“反中”情緒,“但如果有意愿去大陸看看,大部分回來就不會有這么強烈‘反中’情緒,因為大陸也會是他們未來發展的選項。”“以前他們對大陸是非常堅定明確的反對,現在主動向我咨詢大陸就學就業情況。”
臺大政治系學生李政軒 圖自中評社
李政軒發現,以前臺灣人到大陸發展是不被看好的。臺灣社會會認為,這些到大陸發展的人,是在臺灣混不下去。而現在到大陸發展的臺灣人,反而會被視為是有本事 ,這是有一個從“你混不下去,到你混得很好”的角色期待變化。
大陸 惠臺政策頻出,臺當局卻夸自己“基礎好 ”
隨著內地與香港、澳門地區聯系的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人員往來的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同胞來內地(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去年底,為落實中央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國務院港澳辦、國務院臺辦近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在內地(大陸)就業的港澳臺同胞享有住房公積金待遇有關問題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
《意見》規定,在內地(大陸)就業的港澳臺同胞,均可按照《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和相關政策的規定繳存住房公積金,多項具體規定均與內地(大陸)繳存職工一致。
2月28日,大陸又送臺灣一份“超級禮包”。當天,國臺辦公布了31條惠臺新措施,政策涵蓋產業、金融、醫療、出版、學術和影視等領域,幾乎直接讓臺民享受國民待遇。
例如,臺灣企業可以參與官方各種計劃,臺灣同胞可以參加53種專業考試,和81種技能考試,甚至每部戲對臺灣藝人的名額限制都全數取消,影視也不再有配額、數量和金額限制。對臺灣民眾而言,可說是充滿機會。
面臨日益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臺當局也無法裝聾作啞。3月12日,臺“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大陸31條惠臺措施帶來的沖擊并不會太大;最重要是要對臺灣有信心,若對方用高薪挖才,要用更好的誘因留住人才;“臺灣有很好的基礎,給予好的機會應該留得住人才 ”。
陳美伶 圖自臺媒
與此對比鮮明的是這位。據港媒報道,今年1月,馬英九在大學參加講座時談及“大陸福建地區打算分3年聘3000位臺灣博士”的傳聞。在講到臺灣人才被大陸挖走,很多人很擔心人才外流時,馬英九卻來了句,“我高興得要命”。
他說,情勢在轉變中,臺灣人才被大陸挖走,很多人很擔心人才外流,但這樣很好啊,表示大陸愿意提供給臺灣年輕人很多機會,也可以帶動臺灣薪資水準,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