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這個概念
大概兩個星期前在紐約漢服同袍微信群里,有過一次辯論,有一些人對漢服這個概念有異議,現在剛好放假,那么就把這個概念厘清楚,歡迎提出寶貴意見。
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這里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漢民族”,也就是說漢服必須是由漢民族所原創的,而不是由其他民族傳入的,當然,漢服流傳的過程中會吸收一些外族的元素,但如果基本的特點保持不變,便可以稱之為漢服。第二個關鍵點是“傳統”,也就是說漢服必須是由古代漢服傳承下來的,不能是現代人憑空創造出的衣服。符合這兩點,方可稱之為漢服。
上次辯論內容雖然很短,但卻點明了兩個關鍵點,一個是“朝代論”,再一個是“融合論”。下面主要針對這兩點展開。
談談朝代論
有朋友提出漢服在各個朝代都不一樣,為什么還要稱呼為漢服呢?因為各個朝代的漢服不是割裂開的,而是有傳承關系,更何況各個朝代的服裝雖各有特色,但大體的特征不變,這些特征包括交領右衽、系帶無扣等。深衣是漢服的經典款式,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深衣,且深衣在幾乎所有主要朝代都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古代士大夫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民百姓的禮服。深衣的基本特點是上衣下裳,把衣和裳分開裁剪,右衽系帶無扣,一般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衣緣,美學特點是雍容典雅且大氣。當然,有不同形制的深衣,比如曲裾和直裾深衣,宋朝還有“朱子深衣”,但他們都是深衣,只不過是深衣不同的傳承和分支。再舉個例子,裋褐,亦稱短打,也幾乎是所有朝代老百姓的日常穿著,幾千年沒有太大變化。再比如襦裙,雖然襦裙有著很多變化,比如交領襦裙、對襟襦裙以及明代襖裙(襖裙亦是襦裙的一個發展變化)等,但基本樣式不變。
很多人會說他/她的漢服是唐朝的、宋朝的、明朝的等等,這是不確切的,因為唐朝的、宋朝的和明朝的衣服在博物館里,我們所有穿的衣服只可能是現在的(當然,極特殊情況除外)。請問如果你看到日本人穿和服,朝鮮人穿朝鮮服,藏人穿藏袍,你會問這是哪個朝代的嗎?之所以大家會對漢服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漢服斷代了,漢服消失于幾百年前滿清的“剃發易服”,我們現在只能根據歷史上的陶俑、繪畫、文字記載與出土文物,比葫蘆畫瓢的把漢服重現出來,所以大家才有了朝代疑慮。“唐朝的漢服”、“宋朝的漢服”、“漢朝的漢服”諸如此類的表達是不準確的,正確的說法是: 漢式漢服,唐式漢服或者明式漢服等。比如明式漢服,是根據明代漢服特點還原出的漢服。
“傳統”并不是指以前的東西,以前的東西不叫“傳統”而叫古董,傳統是指現代人繼承古人的東西。我們所穿的,不是唐代服裝,不是漢代服裝,不是明代服裝,而就是現代的傳統服裝。
再談融合
另外一個是融合問題,漢服歷史上當然有外族元素融入,這是用腳趾頭也能想明白的問題。但我要說的是,融合的程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也并不足以改變漢服的基本特征。比如深衣,比如襦裙,比如裋褐,比如交領右衽系帶無扣這種形式,眾多的考古證據都顯示了這些服裝形式幾乎貫穿漢文明的始終,直至滿清剃發易服。如果外族元素融入這些服裝,最多只是起到修飾作用。當然有些漢服款式有爭議,比如圓領,朱熹曾認為圓領為胡服,有一些人認為圓領是西域傳入,但越來越多的考古出土文物卻不支持這類說法。圓領早已有之,從戰國到西漢東漢到晉朝,有很多圓領的俑,只不過這種圓領內襟為圓弧狀,而外襟是直的交領。另外比較有爭議的款型就是立領,因為這是在明朝中后期突然出現,在是不是由外來傳入這點上還有很多爭議,但立領并非古人的主流服飾。還有一些觀點,比如某個時代的穿著比較裸露,所以是受胡人影響等等,這類觀點就屬于扯淡。
任何民族或者國家都會有融合,但漢人是融合程度相對低的民族,無論在血統還是在文化上。漢人至少在父系血統上是相對純正的,至少從商周以來幾千年來也無太大變化,現代漢人基本是幾千年前古漢人后代,復旦大學分子人類學的研究可證實這點。在文化上古漢人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但相比較而言,融合程度沒有那么大。理解這點,需要介紹古代中國的基本情形:
1. 宗法制社會
古代漢人社會是宗法制的,是以親緣和身份的連接為基礎的社會。家族、行會以及門派等是漢人社會的基本單元,并且漢人是農耕民族,以自耕農為生產基礎(也就是一家擁有一塊耕地)。漢人最虔誠的信仰不是神佛鬼怪,而是祖先,這也決定了漢人非常注重傳統。在非常注重傳統的宗法制定居社會里,大規模人口與文化的交融發生的幾率低,和游牧民族不同。
2. 人口優勢
相比較周邊民族,漢人占據人口的優勢。匈奴強盛時大概200萬,而同時期漢朝有漢人4000-6000萬;而在六朝時期520年,漢人大概5000萬,而鮮卑雜胡大概500萬;宋元時蒙古人至多只有幾百萬,而宋朝有漢人一個億;滿清入關時的滿人總人口不過60萬,而當時漢人一個多億。占據劣勢人口數量的民族,要大規模的影響人口優勢的民族,是不容易的。
3. 文化優勢
相比較周邊文化來說,漢文化占據著強勢地位,劣勢文化影響強勢文化的程度往往很低,而強勢文化對劣勢文化的影響往往很大,當然這是相對的。就好比現今西方文化占據優勢,所以中國人學英語的非常多,幾乎每個學生都學,而美國人學漢語的則不那么多。當然不否認有些外來文化對漢人影響還是很大的,比如佛教。
4. 相對隔絕的地理環境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半開放式的,東和南臨近浩瀚的海洋,西南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與崎嶇險峻的云貴高原,北方是茫茫大漠與寒帶,又有巍峨的燕山、陰山等阻隔,并且還修建了長城。往西北,則是廣袤的沙漠,當然這里有一條通往中東的絲綢之路,途徑河西走廊,但因為自然環境限制,要在這里進行大規模人口遷徙是不容易的。
以上四個因素,可以解釋為什么漢人會保持“千年一脈”。有人會把融合和自信、大氣、開放等等這些美好的詞匯連起來,其實他們沒有必然的關系。歐洲中世紀有著劇烈的民族和文化融合,但不妨礙他們狹隘和暴虐。游牧民族互相之間有非常多的融合,但也少不了戰爭與殺戮。融合只是“政治正確”而已。當然,我并不是說融合就不對,也不是在反對文化交流,只是我傾向于不對“融合”下價值判斷,“融合”只是一種狀態,無絕對的好壞對錯之分。
漢服和漢語
漢服這個概念,就和漢語漢字差不多。漢語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在不同地域和階層,也有所不同,比如各個地方有方言,我是不怎么能聽懂粵語的。另外,漢語的語音語法在歷史上也有一些變化,有語言人類學家模擬中古漢語的發音,在YOUTUBE上就可以搜到,聽著非常別扭。甲骨文、金文、秦篆、漢隸、唐楷、宋體、大陸簡體、臺灣正體、馬新簡體等等都各不相同,但都是漢字。
漢語有沒有融合外族成分?當然有了,比如其中有不少詞匯是翻譯佛經得出的,如“無常”、“慈悲”、“實際”和“有緣”等等。近代以來,漢語又從日本引進了大量詞匯,比如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共和”、“公民”、“商業”、“勞動”和“人權”等;但鑒于日文也是在漢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故日本外來詞并非完全和漢文化無關。另外,現今的北京話和普通話,亦受些胡音的影響。
漢語之所以還是漢語,是因為有從古至今的傳承,有著基本特點。假設漢語曾經斷代了,假設我們現在又要從古代不同時期來考證并恢復漢語,那么同樣會有不少人質疑“漢語”這個概念是否成立,“朝代論”和“融合論”等都要出現。
小結
如果和服、朝鮮服和西服等概念成立(事實上他們的服飾發展脈絡遠不如漢服那么清晰),如果其他國家或者民族的各種文化范疇成立,如果漢族、漢語和漢文化等這些概念成立,那么“漢服”就沒有理由不成立。當湮沒300年的華夏衣冠重現天日時,我們不認識她了,甚至開始質疑她,這都屬正常。從2003年王樂天勇敢的穿上漢服邁出第一步開始,在同袍們不斷的面對冷眼、嘲笑和質疑的過程中,漢服從不為人知到遍布全世界華人的每個角落,并逐步的被官方認可和接受,這樣的成果是顯著的,我們只需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