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夢玥:漢服,蘇醒的記憶
《左傳》記曰:“華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在人們逐漸重視精神文化的今天,高聳的鋼筋叢林中,開始有人發出了對衣冠上國的重新思考:那件曾以章紋標識的華美禮服,今在何方?
漢服,不是單指漢朝服裝,而是漢族的民族服裝,是從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至明末間,漢人所穿服飾的總稱,后經過三百多年風雨滄桑的斷代,湮滅在了歷史中,被子孫遺忘。
如今仍有很多人誤以為,漢服是因其寬袍廣袖的不便被自然淘汰的:它被誤讀做古裝,調侃為穿越、演戲、作秀,甚至被同胞認做和服、韓服已屢見不鮮。
有人說,穿上衣冠不代表熱愛傳統文化,或許只是喜歡衣服而已,沒有了禮,衣冠只剩一個表。
漢服真的只是外表嗎?
且看深衣:它領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后中脊梁處,一條中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分上衣、下裳兩部分分開裁剪,于腰部縫合,象征兩儀。上衣共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可以說,漢服本身就是祖先思想的延伸體現,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記得2005年時的中韓禮儀大賽,韓國姑娘著韓服盛裝登場,妝容考據,衣料紋飾精美隆重,舉手投足間是莊重的禮儀氣質。而中國代表佳麗出場時,卻身著旗袍,玉腿掩映間散發的是時裝的性感味道,雖然禮儀動作標準規范,但仍少了一份文明古國應有的沉靜端莊。
我們不是舞著草裙的部落,而是擁有高度文明準則的禮儀之邦。穿著漢服,文天祥舍生取義,于謙誓死衛國;還是穿著漢服,漢文帝開創治世,唐太宗締造大唐;我們有霍去病馬踏匈奴,岳武穆收復河山;有孔夫子周游列國,王陽明龍場悟道;更有李時珍遍嘗百草,徐霞客踏遍險關——衣袂飄飛間,是眾多漢家兒女對自強進取、忠肝義膽的代代詮釋。
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文化藝術、律令,這其中就包括了衣冠制度。后被高麗統一的新羅也請求唐太宗賜衣冠,革除新羅服飾,以求和中國相同。后各加入自己的審美,演變成為和服、韓服,尤其韓服中的女子服飾,逐漸提高腰線,縮短上衣,乍看又類似唐代的齊胸襦裙。因此,在今天很多人穿漢服出行時,經常被誤認為日本人、韓國人。但我們卻不能說漢服像他們的衣服,因為沒有父親長得像孩子的說法。
這是一個令人揪心的實例:2010年成都春熙路燒漢服事件:女孩孫婷身著漢服曲裾在重陽節時與同伴逛街,卻被幾個路人認成是和服,且不依不饒用武力威脅其脫下,最終當街焚毀。此事不僅對當事人造成了極大傷害,還被美國CNN和日本網站報道,國人因不再認識自己的民族服裝,成為國際笑柄。
在這樣的形勢下,韓國開始對中國的文化變本加厲的占有和申遺,甚至還用上了影視宣傳誤導的路線。其中《朱蒙》將今江蘇一帶也臆想為自己的古代版圖,把中國比做掠奪者,很多韓國影視劇服裝越來越像漢服,甚至原版照搬朱子深衣、半臂等漢服款式。有日本學者指出:韓國將歪曲的歷史當做考據的正史播出,沒有任何解釋說明,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有愚化民眾、潛移默化其他國家觀眾,變相搶奪歷史文化的叵測居心。
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正加入到復興漢衣冠禮儀的行列中。從2003年,在中國漢族日常生活中絕跡了長達358年之久的漢服被電力工人王樂天第一個穿上街起,到現在的全國各地都有漢服社、各行各業的人士加入,復興已過近十年光陰。
那么怎樣識別漢服?
首先,漢服形制眾多,并不固定。因為斷代的原因,復興并沒有選擇其中某一個款式復原,而是各朝代并行。以現代漢服常見領型來說,就有交領、圓領、對襟、袒領(U型領)、方領等多種。
其中交領最常見,值得注意的是它交叉呈y型右衽的意義:“左為陽,右為陰”,左片須覆于右片上,寓意陽剛正直,如果反之,則是家中有喪事或逝者穿著。
對此,孔子曾發微管之嘆: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都要變成披發與左扣衣襟的夷狄了!但遺憾的是,現在很多影視劇和綜藝節目都疏于考證,經常出現左衽的錯誤而不自知。
漢服的袖型常用有直袖、廣袖、垂胡袖等,其中直袖和廣袖為大眾所熟知,垂胡袖又稱琵琶袖,是模仿牛脖子上的囊袋,類似絡腮胡子的形狀制成,袖口局部收褶,袖口后有兜余量,可放細小物件,袖型曲線柔和。
半臂,肖似今天的短袖外衣,始于魏晉盛行于隋唐,袖長及肘,衣長及腰,先為隋代宮廷內官、女史所穿,唐代時又傳至民間,是歷久不衰的形制之一。
論整套漢服種類,女式有齊腰襦裙、襖裙等。男式有玄端(禮儀場合穿著)、道袍、直裰、瀾衫等。男女皆可穿著的有曲裾、直裾(在唐代,一時還有女子著男裝的風氣),其中道袍并不是指道士的衣服,而是明代士人階層的主要服裝,后在清政府的禁令中,從僧侶道士處保存了下來,這就是為什么今天我們去一些寺廟,有出家人仍穿交領的緣故。
在外衣分類中,除了半臂,還有披風、褙子、斗篷、比甲、大氅……這些都是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產,棄之何止可惜!
漢服的回歸,并不是要讓每個人都穿上、天天穿漢服,更不是讓其他民族都穿漢服,而是希望可以通過這種外在的直觀表現形式,讓越來越多的人、包括下一代年輕人不要忘記自己的傳統文化。
華夏復興,衣禮攜行:你見過春風三月,盛裝徜徉在花雨中的和姬,也知那唱遍了京畿道喚醒大韓民族的阿里郎。如今,為何當他們在節日里熟練穿上禮服,我們卻丟了衣裳?
當人們跟風慶度圣誕,狂熱于萬圣節,又是否想起自己的上元和冬至?
讓記憶蘇醒,盼有一日,傳統文化不再被大眾無差別分類為封建糟粕和守舊,歸來的漢服不再被“笑問何處來”。
華夏,不是一個赤裸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