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逼婚后有感
昨日父親通話,順便記下這讓人遺憾時刻。幸好我還會寫作,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讓人遺憾的事情,我還可以寫出。有人認為要為親者諱疾,家丑不外揚,但如果大家都這樣,則只會掩蓋問題,所以我來當這個分享者。
先前一段時間父親在國內給我介紹個對象,是他的學生,然后又給我列出了一堆條件,說這人學習怎么好,花了很短時間就讀了本科和碩士,然后還出奇的考上了博士,什么家庭多么的好,有房子之類的;說實話,我聽到這些傳銷式的話語有本能反感。父親給我發了照片,但并沒有打動我,我只希望在我上學的地方的華人朋友圈中找到一位志同道合并稱心如意的,在30來歲畢業之后再生育子女,我把想法告訴父親后,不想招來了父親的一頓憤怒指責,下面列出他的一些言論:
父親大吼的說:“我告訴你,周圍人都結婚了,跟我這么大的都抱孫子了,人就應該什么時候干什么事”。
我道:“高學歷者結婚普遍晚,等我30歲以后基本不上學了,然后再生孩子不遲”。
父親說:“法定結婚年齡是什么?你什么時候結婚了?周圍人結婚的你管過沒?你知道嗎?你根本不可能自己養活孩子,周圍多少例子?我周圍那XXX,不都是他們父母替他們養活的”?
我說:“這星期剛和一個博士后吃飯,他80年的,不也是剛要的孩子嗎?不也是一對夫婦撫養這個孩子嗎”?
父親說:“你說的都是不正常的特例,正常情況都應該像你這個年齡有孩子了,就你特殊是不是?周圍多少例子?咱家多少例子”?
父親又高聲說:“你上學耽誤時間了你知道不?你本身應該早博士畢業的你知道不?你多花了多少錢你知不知道?我周圍有一個XXX,人家比你大一歲,都博士畢業了。你早該結婚了,我就是要孩子晚了,你知道不”?
我又說:“我大師兄沒耽誤時間吧?人家不一樣沒有要孩子嗎?我二師兄呢?他比我大,不一樣沒有結婚嗎”?
父親說:“跟你說那都是不正常的特例,我周圍那么多例子,你去問問人家怎么說,你看誰支持你?我知道你很扭,除了你那些狐朋狗友看看誰認同你”?
我說:“這星期一起吃飯的那個博士后,就挺認同我的看法的啊,也是狐朋狗友嗎”?
父親又叫喊道:“人家國內博士畢業比你早,上學比你花掉的錢少,早就有孩子了,你以為你是博士就了不起嗎?人家像你這么大的早就有孩子了”。
父親又道:“你看我從小到大上學就不花什么錢”。
我說:““花錢少”和“了不起”有什么關系呢?我沒說我了不起啊”。
父親說:“你就和我比,聽見沒?我他媽的從小到大上學就基本上花不了啥錢。你個不孝的東西,知道你只顧自己不管別人,極其自私的家伙,你看看周圍親戚誰認同你”。
我說:“人是看別人活著的嗎?誰和誰的情況不一樣。再說了,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生孩子,和孝順與否有必然關系嗎”?
父親說:“當然有關系了,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嗎?你知道人什么時候就該干什么嗎?你知道別人都抱孫子了嗎?你知道我的病都是你氣的嗎”?
我說:“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的自由,你不應該干涉我的事情”。
父親說:“你別強調你的自由,你是有責任的,你要為家盡責任盡孝聽見沒”?
我說:“我什么時候結婚生孩子,和盡孝沒任何關系吧”?
父親說:“當然有關系,人家都結婚生孩子了,我一身病都是你氣出來的,我知道我的晚年會非常悲慘,你個不孝的東西。我們祖先都是講孝道的,我們都是講孔孟之道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注:學者孫景壇有篇文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子虛烏有》,認為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非漢武帝所為,而是后人的杜撰附會。
我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父親說:“我就是道”。
我說:“好了,就到這里吧,掛了吧”。
父親說:“掛吧,不孝的東西”。
綜上所述,我父親的觀點大概這么兩個,不聽父親安排結婚,不提早讓父親抱孫子,非要等到30歲,那么其一:我是奇葩特例,與正常人的結婚年齡不同,我耽誤時間晚畢業;其二是不孝沒人性。
我是不是奇葩特例?就不說“腐朽沒落沒人性”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就說咱中國:
根據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博士質量報告》,中國博士的平均畢業年齡為33.17歲,也就是我,我26歲開始讀的博士,如果正常5-6年畢業,畢業后也低于中國博士平均畢業年齡。
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男性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6.41歲,鄭州(我家鄉)男性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7.7歲,上海男性為31.1歲(到2013年,升至34.02歲),廣州男性為30.8歲。這是2010年的數據,目前已經過去4年多,結婚年齡會更晚。我目前26歲。
2009年,根據華師大二附中學生隋欣的調查研究,女博士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9.8歲,已經差不多30歲,而男性則應該更高,這個調查距今已經4-5年,故現在會更晚。
照我父親的理論,現在全國到處都是奇葩特例。
父親還將孔孟之道搬出來,那么就來看看經典《禮記》內則十二:“十有三年,學樂,頌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悌,博學不教,內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孫友視志”。是什么意思呢?20歲加冠成人,30歲娶妻成家,更廣泛的學習。當然,歷朝歷代的很多人的實際結婚年齡要遠遠低于30,這是另外一回事。不禁要問,我父親真的懂孔孟之道嗎?
目的論,一種西方哲學,英文是teleology,父親的思想,就帶有很強的目的論,小時候的目的是學習出類拔萃,長大后(25歲左右)的目的是結婚生子,住一個大房子,找一個別人都看得起的工作,光宗耀祖。在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給我設計好了一生的目的,猶記得我小時候,父親常這樣罵我:“人家他媽的都學習全班拔尖,就你他媽的落在后面,我的兒子應該是全班第一,學習不好就別看其他亂七八糟的”,也經常罵我:“你就是吃的太好了喝的太好了,所以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了,不學習好你就完了”,因為小時候達不到他的目的,所以遭受了非打即罵的待遇,而這一切在他眼里都是應該的;其實學習這種東西靠先天特質以及后天環境,打罵往往適得其反?,F在呢,沒達到在特定年齡結婚生子的目的,那便是無道。
我不反對考試成績好,不反對以后找有體面的工作;但如果把這一切當成最終目的,那么便會活的很累,尤其是我父親這種高度嚴格的目的論。羅素說過支持他生命的有三種情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不可遏制的同情;說的太棒了,這便是境界。
說起孝道與父子關系,古人的理解并非那樣鐵板一塊??鬃拥睦蠋熇献?,對孝并不感冒,而道才是根本,他認為“六親不和,有孝慈”,當其樂融融的和諧家庭被打破,才強調所謂的孝。而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在《子道》中提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則直接表明對于父母的話并非絕對服從,而要遵從道義。最為“夸張”的大概屬于王充以及孔融了,東漢哲學家王充說父母生子只是“情欲動而合”。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他在那個時代出名卻不是因為讓梨,而是因為他的才學,他是建安七子之一,他進一步的發展出“父母于子女無恩論”,他曾“大逆不道”的說“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他認為父母生育孩子只是出于父母的欲望,哪個孩子是自愿來到人間受恩的呢?父母于子女何恩?父母把一個生命帶到人間,也自然有贍養的義務。
到了現代,錢鐘書、胡適等人將西方自由主義引入,將父子關系理解為契約形式的朋友關系,這明顯是矯枉過正了,我不認為父子關系就可以和朋友關系一樣,我不反對孝,我認為孝亦是中華文化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些對父母很惡道,蠻橫無理的不孝的人,我也看不上。但我們要反問,何為孝?孝是不是等于無條件的服從?以前父親總對我說一句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這句話的產生是在蒙元以后,和《弟子規》與《24孝》一個性質,都將孝道發展為極端的服從,這樣思想的產生往往伴隨著異族統治,為的是統治漢人,而篡改漢人經典并且以漢制漢。
因為他是父親,所以他的一切都是對的,所以一切沒有道理的要求與指責,在他眼里都必須接受。我聽說他現在每時每刻都在想我的事情,愁眉苦臉,身體狀態不好,他又說他的身體都是被我氣出病的,父親還非常樂于將我的罪狀告訴各位親戚朋友??鬃釉唬?ldquo;攻乎異端,斯害也己”,而父親為何連我這個“異端”也容不下呢?“道德綁架”常常把我壓的喘不過氣,我真的不是不想孝,有些障礙避免不了,只能像水一樣化掉它。
漢本位運動(或興漢運動)的一個目的就是還原漢文化,揭開漢人原生態文化(尤指元清以前)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們既要面對元清的極端的所謂中華文化,比如極端孝道文化,又要面對偏激的西方自由主義等思潮,在這兩者之下不得不兩線作戰,困難是有的,但要義無反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