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章寄語中國學生:對知識的熱愛是堅持前進的動力
鈴木章教授與中國及日本的學生們交流
28日下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鈴木章教授參加了由日本科技振興機構實施的“日本-亞洲青少年科技交流項目”。年逾84歲的鈴木章教授精神矍鑠地向現場中國、日本的高中生講述自己多年潛心研究最終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歷,并回答了學生們的提問。來自不同地區30余所高中的71名中國學生,以及千葉縣2所高中的29名日本學生聆聽了鈴木章教授熱情洋溢的演講。
除能與日本的幾位知名諾貝爾獎獲獎者面對外交流外,本次交流活動還將安排受邀來到日本的中國學生,前往日本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展覽館及企業參觀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鈴木章教授一直在有機化學領域潛心研究并作出了卓越貢獻。在講述自己的研究經歷時,他首先向在座學生們介紹了兩本吸引他進入有機化學領域的啟蒙書籍。其中著名有機化學家L.F.Fieser和M.Fieser夫婦合著的《有機化學》一書,他曾反復閱讀了33遍,成為使他對化學產生濃厚興趣并最終選擇進入大學攻讀有機化學的起點;另一本書的作者美國普渡大學H.C.Brown教授后來也成為他的恩師、伯樂。
鈴木章教授說,有機化學的研究是非常復雜的,在發現鹵代烴與有機硼化合物在鈀催化下發生的偶聯反應(又稱“鈴木反應”或“Suzuki-Miyaura反應”)之前,曾進行過長期、大量的實驗。如果沒有這兩本書,那他可能就不會成為有機化學科學家并獲得諾貝爾獎。鈴木章教授用自己的經歷,向在座的高中生們很好的詮釋了興趣、求知欲、探索精神是真正熱愛學習的起點。
對知識的熱愛是堅持到成功的動力
在簡要介紹了“鈴木反應”的結構構成及實際應用后,鈴木章教授現場接受了在座學生們的提問。
當被問到:“當在研究過程中感到枯燥和想放棄的時候,是如何激勵自己堅持下去最終成功獲得諾貝爾獎的?”時,他回答說,研究過程是非常辛苦的,自己并不是為了去得到諾貝爾獎而去進行學習研究;當你熱愛且覺得某項研究是非常有趣的,那么即使你失敗了,也還是會有充分的熱情和動力去繼續前進。希望以后進入理科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的同學,以飽滿的熱情去喜歡、欣賞、熱愛所研究的內容,想必就可能在科學領域取得發展和成績。
鈴木章教授說,“鈴木反應”不是有一個靈感或者到了一定時間就能發現的,而是通過日積月累的試驗最終成功研發的,這個研究過程是復雜嚴謹的,也是漫長枯燥的。研究過程中只有設想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學習、思考中慢慢得把想法變成現實。不管在座的學生將來會從事哪一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希望大家能夠多看書、多學習,對知識始終保有熱情。
青少年交流非常重要且有意義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鈴木章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青少年是肩負國與國之間關系的重要力量,年青一代成為朋友,對未來亞洲各國間保持和諧關系、友好交往都有積極作用。他本人曾多次前往中國的各大院校進行過演講,每次都會強調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性;他鼓勵學生們開拓眼界和知識面,努力成為面向國際化的人才。他認為,“日本-亞洲青少年科技交流項目”的實施非常必要且很有意義;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及其它亞洲國家的學生到日本來學習交流。
活動結束后,現場的學生們紛紛聚集到鈴木章教授身邊近距離交流。當成都外國語學院的一名學生以流利的日語提問時,鈴木章教授稱贊了該學生的口語并鼓勵她繼續學習日語,從而喜歡并更加深入地認識日本。
鈴木章教授曾于2004年因對鈀催化的新有機合成反應的研究曾被日本學士院獎;2010年10月6日,鈴木章教授以及美國科學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因創造出“鈴木反應”這一更新更有效的把碳原子組合成復雜分子的方法,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諾貝爾化學獎。該反應被廣泛運用于抗癌藥、艾滋病治療藥物、液晶制造、天然產物及有機材料的合成中。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的新項目“日本-亞洲青少年科技交流項目”自2014第一季度啟動實施,在第一階段的公開招募期間(4 月 25 日至 5 月 23 日),共收到 了316 件申請。經過該青少年科技交流項目推進委員會的審查,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從中批準了 155 件交流計劃確定實施。通過評審的交流計劃中,以大學(包括高等??茖W校、高中等)為接收單位的共有 133 件,以財團法人為接收單位的有 14 件,以企業為接收單位的有 8 件,邀請對象總人數為 1639 人,其中中國 782 人,越南 165 人。該項目旨在通過產學官的緊密合作,讓優秀的亞洲青少年前往日本進行短期訪問,加深亞洲各國間未來一代在科技領域的交流,提高其它亞洲國家青少年對日本最先進科學技術的關注度。